10 月下旬開始,國內籽棉收購價格跌勢出現(xiàn)收斂,328 級籽棉2.5 元/斤一線企穩(wěn),皮棉價格同樣在12600 左右下滑動能衰竭。從9 月開始至今一個多月的陰跌終于呈現(xiàn)平穩(wěn)的態(tài)勢,也讓市場各方獲得了一些喘氣機會。棉農、棉商和紡企之間糾纏不清的局面并未停止,相互僵持給市場帶來了諸多的遐想,增添了未來價格走向的朦朧感。政策意圖的不明朗又會預示些什么。鄭棉跟隨外盤走出一波反彈而遇阻回落的行情,亦陷入了盤整。持倉1 萬余手的1 月合約,是否屆時會展現(xiàn)出新氣息。棉價何時能再次掀起波瀾,年內會存有上漲期望,年度后半段行情又呈幾何?
對于商品來言,供求關系永遠是價格變動的基石。目前是北半球各國紛紛進入新棉收獲的時節(jié)。美國采摘進度過半,南亞兩國和中亞產棉國均形成規(guī)模性。
國內總體新棉采摘上市的進度已達約90%,尤其是在山東、河北等地區(qū)由于天氣作美,使其采摘進度快于去年同期,加速了市場資源供給能力。而收購進度雖然相比前期好轉,但整體仍維持在30~40%之間,速度明顯落后,進而導致兩者步伐極不一致。二者,10 月中的ICAC 調高我國05 年度的產量,下調了消費量,期末庫存從而被迫擴充。另外對06 年度全球產銷缺口進一步修正,悲觀的氣氛幾乎瞬間凝聚。如此,被ICAC 升高至331 萬噸的轉結庫存、購銷進度不暢、保稅區(qū)約30~50 萬噸外棉以及10~12 月預估至少20 余萬噸的進口棉,致使年內的供給資源多于消費能力是情理之中,也讓買方購買變得綽綽有余;谶@一層面來看,進入07 年前供求關系無疑是利空的。
從成本角度分析,06 年度籽棉價格由2.7 元/斤一路跌至2.5 元/斤,折算到皮棉價格約為12000 元上下,全國當前的收購價總體是在12500~12700 元之間,故對于軋花廠來言當中存在利潤空間。農發(fā)行的貸款于近半個月有所增加,有部分棉花企業(yè)運行好轉,可大多數(shù)企業(yè)仍然因資金匱乏而無力展開大批量收購,進而看出握有大量新花的棉農,仍是現(xiàn)階段市場風險的承載者。鑒于紡織企業(yè)不溫不火的購買心理,棉企擁有的利潤遠少于軋花企業(yè),經營的慘狀不言自明,哪怕現(xiàn)在紡企采購原料價格已經很低。三者之間的利益矛盾鮮明,各自利潤的不平衡,促使市場墜入了模糊中。是否平衡后方能恢復正常,棉企06 年度的處境會與上年度一樣嗎,國家是否會出手相助嗎?或許只有時間告訴我們。不過一點是明朗的,棉農手中的貨源可否加快消化是關鍵所在,不然只會延長資源壓力滯留的時間。
從下游市場看,紡織企業(yè)的態(tài)度以及今后其實際補庫和經營情況十分重要。國內3 級花價格對紡企原料成本是利好的,無奈卻被國內多數(shù)企業(yè)的謹慎操掩蓋。自國慶上游價格累計下跌1000 余元后,錢清32S 紗價僅僅下移200 元,高等紗40S 則為100~200 元。可以說企業(yè)現(xiàn)今補庫不會造成大的利潤損失,就此心態(tài)就值得關注了。比如后市的展望、棉價的底部判斷、紡織品服裝形勢以及宏觀調控等。這些因素不單會制約今天的紡企,甚至年度后半段具備同等的影響力。
央行第三次上調利率,更為清晰地彰顯調控力度加劇,清關率在06 年中一直維持低迷,成品庫存增高,配棉比都會為紡企今后的市場表現(xiàn)蒙上陰影。如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,則筆者堅決認為,06 年度棉價要想真正復蘇,下游市場必將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。
近兩年棉花政策其實是各利益團體博弈的產物,進口配額發(fā)放的時機和數(shù)量的確無法揣測。但年內下發(fā)的幾率偏低,供求結果說明國內資源是足夠的?杉词菇衲戤a量為640~660 萬噸,畢竟我國消費量上千萬噸,一旦資源消耗完畢,后期外棉領軍國棉是可想象的。因此政策因素亦會左右棉價的走向。
鄭棉在1 月建立了10000 余張的持倉,成為了市場人士談論的話題。在1 月有大量的資金駐扎,似乎側面印證了投資者對后半段市場帶有美好的憧憬。如同04 年度,現(xiàn)在的內外棉花價格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。05 年初期價繪制出一波強大的反攻浪潮,難道歷史會重演嗎,個人以為歷史不會簡單地重來。鄭棉1 月的上漲首先離不開紐期的指引,而紐期自身資源壓力頗重,交割庫存龐大且全球供求形勢容不得其跳出太優(yōu)美的舞姿。中國方面的納入高低,無形中決定了紐期在年度后半段的好壞。個人認為,60 美分還將是美期棉一道意義深遠的價位。鄭棉1 月在13000 以上遇見了較好支撐,底部雛形逐漸顯露出來,當然言漲日后還得靠基本面改善外加場內量價的配合。
總結:05 年度是買賣雙方心理博弈的一年,最終前者以"隨用隨買"策略讓棉市暗淡無光。06 年度國內依然矗立著數(shù)百萬噸的缺口,兩者之間的博弈將再次拉開。缺口的年年放大,并未換來高企的價格。這是由于買方的心態(tài)更趨于理性、冷靜。調控的力道日益加重,手法捏掐的更加嫻熟。另外,國內棉市尤其是下游市場埋藏多年的隱患,正在一點點浮出水面,伴隨中央多元化調控和外部因素干擾,來年的紡企之路并不好走。筆者看來凝固的市場未來終會溶化,棉花價格漲跌與買方的動態(tài)系于一線,而我們應再次用一顆平和心去面對或許是最佳的選擇。